成都安达搬家公司

带你打卡夜成都,千年锦官城,今夜大不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成都自古就以安逸著称,锦官城不分昼夜地热闹繁华也被历代文人所称颂。天府之国独特的气候和成都人好耍的性格,形成的休闲消费文化传延至今,让成都的夜间经济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日前,成都正式对外公布35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包括春熙路-盐市口等3个“夜成都”消费商圈,宽窄巷子等17个“夜成都”特色商业街,以及香香巷等15个“夜成都”社区消费场景,标志其在这一轮夜间经济城市竞逐中主动出击,并谋求实现差异化竞争。
↑众多食客在成都宽窄巷子景区内的小龙翻大江火锅店一边吃火锅一边观看“变脸”表演。外地人到成都,第一顿要安排的,多半是火锅。本地人出门回到成都,第一顿要安排的,多半还是火锅!“烫”出感情,“蘸”上人气,“冒”起热闹,品出来的是“夜成都”的烟火味道。
吃透夜生活:留下“鬼饮食”的烟火气
管是天晴下雨,或是严寒酷暑,成都的街头巷尾,总有一群人在大小餐馆门口排起长队。“吃”是成都人深入骨髓的追求,这份自在的烟火气也是“夜成都”最鲜明的标签。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远方来客,也许是深夜街边的一碗小面,或者是麻辣鲜香的一顿火锅,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味觉盛宴。
“确实好吃,越吃越想吃!”面对沸腾翻滚的红油火锅,来自广东顺德的游客黄荣生已经有些汗流浃背,但他根本停不下来,又拿起长长的竹筷,夹起一片毛肚放进锅里“七上八下”,边涮边说,“我们一大家子人今天刚到成都,逛完宽窄巷子,就直接进了这家火锅店,味道很正宗!”
话音刚落,只听火锅店的天井里响起了悠扬的二胡声,闻声望去,一位古装女琴师正在一方露天舞台中间倾情表演。食客们纷纷起身,很快围拢过去。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舞蹈、说唱、舞龙、变脸、工夫茶等戏码纷纷登场,四川特色十足,演员与食客热情互动,引得众人频频鼓掌叫好。
“我们这里到了晚上是最热闹的,这种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品牌故事的精彩表演每晚都有,本地人和外地人都非常喜欢。”负责这家火锅店的李店长介绍,店里晚上和白天的人流量比例大约为七比三 ,为了让晚来的客人尽兴,他们可以营业至凌晨一点。
火锅火锅,不仅把锅端上桌来,还让火贯穿始终,菜品不管荤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特别是在晚上,众人围坐,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充满烟火气,极富人情味,恰恰契合了成都人休闲好耍、热情好客的性格。
“不管多晚,总有一家火锅店在等着你。”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成都火锅也在不断进化,衍生出更多业态和细分市场,串串、钵钵鸡等各有特色,市井火锅、主题火锅等百花齐放,尤其是营业至凌晨的通宵火锅,成为独具特色的成都“深夜食堂”和年轻人钟爱的“鬼饮食”。
据成都相关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成都中心城区现有泛火锅门店近3万家,有规模的火锅品牌100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火锅品牌50多个,火锅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均年消费3500多元,既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火锅是成都夜间餐饮文化的代表,但并非唯一。实际上,早在2010年2月,成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的称号。成都市商务局国际美食处副处长矫晖说,成都正通过高标准建设美食之都,进一步传承数千年的美食文化历史积淀,充分激发城市烟火气里的夜间经济潜力。
2019年上半年,成都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91.64亿元,增长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同期,成都餐饮收入实现522亿元,增幅达到23.8%。可以想见,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尤其是餐饮消费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丰富夜场景:满足“夜猫子”的新需求
每当夏日夜色降临,来到成都市新都区三河村的客人便络绎不绝。足球、音乐、龙虾、啤酒……这些原本常见于城市的消夏夜生活在三河村已成了标配。乡村田园间蛙声阵阵的夏夜,展现出夜成都的另一番模样。
2015年开始,三河村陆续建起了两个较高标准的足球场,并开展起足球联赛、足球青训等活动,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成都足球第一村”。依托“足球村”的名气和毗邻四川音乐学院的优势,村里陆续建起了音乐咖啡馆、足球餐厅、休闲农场、现代民宿,凸显出乡村夜间经济的活力。
在成都市商务局流通产业处处长王永刚看来,夜间经济不是说要刻意去延长商家的营业时间,而是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出发,来丰富业态、改善供给。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不管是聚会、购物,还是商务、差旅,又或是学习、健康,人们夜间的活动需求早已超脱出“餐饮”的范畴。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是国内目前发展最快的创新创业聚集区之一,数十万年轻人在这里奋斗追梦,也带来新鲜的夜间消费需求。每当夜幕降临,很多辛苦一天的上班族来到附近有着“夜跑圣地”之称的锦城湖公园、大源中央公园,用跑步舒缓身体,释放压力。
出门有绿道、转角是公园、森林在身边……自2017年9月开始,市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启动建设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未来3到5年,成都还将陆续建成100个城市公园。一座“城在绿中、园在城中”的城市正在催生更加多元的夜间消费场景。
App扫码开门、24小时营业、自助健身……最近,一种“不打烊”的共享健身房在成都悄然兴起。灯火通明的房间内,健身器械、储物柜、自动售货机、卫生间、洗浴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即使是深夜12点,仍有下班晚归的年轻人赶来健身。
“夜游锦江”项目是成都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场景的新尝试。今年春节,成都“夜游锦江”项目试点运营,春节期间共吸引了超过16万人次到访。“夜游锦江”串联起锦江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多个场景,市民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观赏“门泊东吴万里船”“花重锦官光影秀”的盛景,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
位于成都市春熙路IFS大厦的本土连锁书店“言几又”,面积达4000平方米,除了传统的书屋,还有咖啡厅、创意市集、艺术画廊,甚至还有茶餐厅和美发店,成为万千网民追捧的打卡圣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这样的夜间书店已不鲜见,它们散发出的书卷气和咖啡香,给这座城市的夜晚注入一股文化活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说串串、火锅、冷淡杯和小酒馆代表了成都夜经济的1.0时代,那么随着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的深入,融合艺术、文创、赛事等新兴消费业态的出现,则将助推成都夜间经济进入2.0时代。
升级夜服务:当好“不眠城”的守夜人
发展夜经济,既是拉动消费的有效手段,也是满足民众更加丰富生活需求的供给侧改革。同时,发展夜经济也在考验一座城市的政策引导、综合服务和管理能力,比如对光污染、噪音污染等的治理,对公共交通、治安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创新业态、社区商业的包容等等。
“亮起来”的成都夜晚背后,确实少不了更为健全的配套服务和保障措施。去年,成都开行14条夜间公交线路,覆盖了全市主要客流通道,今年内将再新开10条夜间公交线。同时,现已开通运行的6条地铁线路收车时间均有延长,每逢节假日主要地铁线路还会延时至零点以后。
而据了解,为实现文化服务与需求的“对表”,成都市文广旅局直属博物馆将结合观众需求自主调节延时服务时间,各馆持续开展不同时段的延时服务。此外,武侯祠博物馆非文物区的锦里古街和杜甫草堂博物馆非文物区的浣花溪公园均为24小时开放,并提供相应的商业延时服务。
“我们通过打造重点商圈、特色街区、楼宇经济等载体,来支持夜间经济的发展,目前春盐商圈等消费聚集地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夜间消费文化和场景,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王永刚说,商业聚集的模式对首店、概念店等的吸引力更强,可以有效打造夜间消费品牌、提升消费品质。
据中商数据、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成都市首入品牌研究》,2019年上半年成都进驻各类首店237家,已超过2018年全年首店数据。从细分品类来看,餐饮占46%,零售业态占42.6%,生活配套与休闲娱乐占比11.4%。其中,零售业态以服装服饰为主,餐饮聚焦大餐、特色餐饮,而配套娱乐则聚焦娱乐休闲与亲子体验等业态。
在重视大店的同时,成都也重视小店。成都市武侯区计划以文创园区、社区广场、商业综合体周边区域为载体,试点开办特色鲜明、设施齐备、服务一流、交通便捷、环境卫生、管理规范,且涵盖休闲、美食、购物、娱乐场所等业态在内夜市经营,有条件的区域还将开展花车夜间摆销或标准美观的展位式夜市经营,吸引本地和外来消费。
成都市武侯区商务局商贸经济科科长赖可坚说,将探索在重点区域实施“审慎包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开展扩大店招设置、夜间市集等方面适度放开管理权限,对不影响市容秩序、不妨碍交通并有摆位条件的咖啡馆、酒吧、轻奢餐厅等,适度放宽“外摆位”“跨门经营”,而相关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近日,成都市召开的夜间经济发展专题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持续抓好城市光彩工程,不断优化夜间消费环境,特别要注重运用高科技改造夜间基础设施,提升夜间经济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守住安全底线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夜间经济安全监管和市场监管,在守住底线、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不搞“一刀切”。